Published
- 9 min read
知本區域的運材系統

背景
民國52年,原本從事雜木林砍伐及製材外銷的蔡奇良標得知本林區的檜木林班1,開設由兩段林道、四段索道與三段軌道組成的運材幹線,軌道部分敷設至烏爾托博哈溪上游,林道則繼續往中央山脈推進,在大浦山西南側跨過主稜,蜿蜒於王霸邊埔山西側。蔡家順利營運此區林班至民國61年,後續有造林業務進行。
現今可簡易取得的文獻及地圖圖資中少有此運材路線的正確記載,知本站列管的知本林道範圍也僅止於臺東27林班,缺乏上線林道與機關車路等當年的作業區域。
近期因2021年成大山協的紀錄,開始有機會重新認識這段50年前的運材系統。這篇筆記的目的是整理目前取得的相關資訊,並試著在GIS軟體內配合DEM2重建當年的運材路線。
2023年初,有機會前往知本林道上線起點與烏爾托博哈溪對面的機關車路,即使在山上的時間緊迫,仍希望能留下一些此區域運材路線的基礎資料。
上線卡車路與軌道
從拜燦山往王霸邊浦山的方向前行,接上在王霸邊浦山與大浦山西側的知本林道上線,這段路仍經常被山友利用。林道越過山脈主稜後沿等高線緩降至海拔1900m處,路底有數台運材卡車以及倒塌的車棚。
軌道層平行於林道下方數十米,路基只有1.2公里長,與林道之間有集材索與可能的木滑道相連。四號索道發送點位於軌道所在的高度上,原木需先從卡車路透過集材索移動到下方的軌道層,才能繼續經由索道下送。軌道路基現場的軌條多已拆除,但仍可看到魚尾鈑、材車輪等軌道構件,以及使用未經規格化製材的原木搭建的橋樑。除了軌道相關的遺構外,在一下邊坡處能看到廢棄的卡車駕駛室。
綜合以上,推測林場初始營運時是以台車軌道配合索道轉運的方式設計,後期則將軌條拆除改駛卡車,並在軌道上方平行處開設延伸到作業現場的林道,但為何不使用既有的軌道路基延伸的原因則不得而知。
![]() |
---|
林班現場到四號上之間的轉運方式 |
![]() | ![]() |
---|---|
原木搭建的橋樑 | 材車輪 |
四號索道與機關車路
四號索道的斜距約520米,跨越烏爾托博哈溪後即抵達索道著點,屬複線式索道,即一個搬器由兩條主索支撐,較單線索道能提供更高的運材效率,但架設及維護成本也相對較高。
四號索道著點可轉乘水平長度約3.6公里的機關車路,該軌道的起迄點為三號上至台東22林班,旁邊停著一台內燃機關車,車台側面刻有「林德昌」字樣,可能是台灣自行組裝的機車,其構造與傳動方式也異於常見的加藤牌車輛,像是沒有中間傳動軸與封閉式的駕駛空間。
我們於2023及2025年實地造訪此區域時,有對機關車等相關物件進行立體建模,未來將補上更完整的建模及測量數據。
![]() | ![]() |
---|---|
往發送點延伸的鐵索 | 機關車與索道著點 |
![]() |
---|
1976年造林時期的航照,各項設施清晰可見 |
通往平地的三段索道
原木從裝車作業現場運送到這裡的過程中,已利用了卡車、集材索、索道、機關車等不同運具,後續還要經過三段索道與一段中間軌道才能到達可直通平地的知本林道下線,其中三號索道著點與二號索道發送點位於同一處,二號索道著點與一號索道發送點之間則有軌道相連。此設計巧妙的與嵐山的新三段索道相同,但不確定知本的中間軌道是否也有機關車行使。
一號索道是這四段索道中規模最大者,從DEM中測量的斜距達1333公尺,與哈崙二號索道相近。
運材系統一覽
索道
編號 | 著點海拔(m) | 發送點海拔(m) | 斜度(deg) | 斜距(m) | 平距(m) |
---|---|---|---|---|---|
一號 | 611 | 1027 | 18.17 | 1333 | 1267 |
二號 | 1056 | 1314 | 16.9 | 887 | 849 |
三號 | 1314 | 1629 | 24.23 | 671 | 612 |
四號 | 1737 | 1840 | 11.42 | 520 | 510 |
軌道與林道
形式 | 起點 | 迄點 | 平距(km) |
---|---|---|---|
下線林道 | 知本 | 一號下 | 21.5 |
中間軌道 | 一號上 | 二號下 | 0.3 |
機關車路 | 三號上 | 台東22林班 | 3.6 |
上部軌道 | 四號上 | 台東21林班 | 1.2 |
上線林道 | 卡車車庫 | - | >8.4 |
相關早期紀錄
1975/雙鬼湖越嶺/成大山協/野外雜誌
… 順稜而行,都是砍伐所餘的白皙根幹,增植的松苗已欣欣向榮 … 敏銳的焦點馬上集中前面山腰產業道路上的兩棟長排木屋,不由雙手合攏套再嘴上喊呼 …
…十時三十分告別大浦山林場榮民,走捷徑十八分鐘街上運材卡車道,度路寬坦很是輕快,…,大家內心都渴望著一觀巴油池的風采,走得很快,路旁的景色已吸引不了我們,十三時半到索道,連奔帶衝地十分鐘到溪底工寮。
吃完香噴噴的生力麵,…,沿著台車鐵道,…,想到今天就可重嗅人間煙火,精神不覺充沛飽滿,…,五十分過一大斷崖,不久又到索道站…
2005/台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尋根之旅~~小鬼湖橫斷/keepon
抵達知本廢林道下溪點,頭上可見舊索道遺跡,這裡達魯瑪克舊地名叫做 rotrobonga,此地也為雙溪口,休息
抵達廢索道頭(流籠頭)遺址,下方還有廢工寮,早知的話昨天就努力 一點走,至少還可以睡的舒服點呢
終於上到約1630公尺處,又一索道頭(流籠頭)遺址,遺址旁有鐵軌, 是以前這裡伐木時期運木材的鐵路遺跡
Full text is available at keepon.com.tw and web.archive.org
範圍與限制
- 三號索道發送點以及部分的機關車路是從DEM中推測
- 除四號索道外缺乏實地的定位記錄,其空間資訊可預期有數十米的誤差
Footnotes
-
臺東縣史人物篇,取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6_001_0000348329 ↩
-
內政部20公尺網格數值地形模型 ↩